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共筑社会养老新体系
【新华社北京讯】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联合发布《关于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我国将在保障民生福祉的同时,稳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健康状况的显著改善,传统的退休年龄制度已逐渐显现出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据统计,我国人均寿命已从1978年的63.2岁提升至2021年的78.2岁,而退休年龄却长期保持不变(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在此背景下,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不仅有助于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还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原则与目标
《决定》明确指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将遵循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具体目标包括:
保障民生:确保改革过程中公众利益不受损害,特别是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工种人员的利益。
渐进实施:通过设定合理的过渡期,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合理水平,减少改革对社会的冲击。
弹性机制:在法定退休年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允许劳动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退休时间,确保改革更加人性化。
三、具体措施
完善制度设计: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延迟退休方案。方案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确保改革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优化就业服务: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为延迟退休人员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
强化社会保障: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确保劳动者在延迟退休期间能够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待遇。
四、社会反响与期待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表示:“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具有现实基础,但在落地过程中一定要充满人文关怀,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平稳过渡,对社会的影响越小越好。”他强调,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教育水平的提升,适时调整退休年龄是合理的选择。
社会各界对延迟退休政策普遍持支持态度,认为这有助于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期待政府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五、结语
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改革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参考:1.官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附全文)2.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专家:落地要更加人性化,平稳过渡3.中共中央: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4.专家解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