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至,万物迎春生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日至20日交节。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为雨水节气。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但降雨量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的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此时,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而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进入雨水节气后,气温逐渐回升,冰雪开始融化,河流、湖泊和池塘开始注水,给农田提供充足的水分,同时也象征着大地开始解冻,万物复苏。在雨水节气,降雨量开始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时节,水獭开始捕鱼,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主要有“补天穿”、“拉保保”、“撞拜寄”等。这些活动都寄托了人们祈求吉祥如意、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雨水节气在古诗词中也有着丰富的描绘。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雨水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气候特点以“寒湿”为主,对人体健康尤其是消化功能影响明显。因此,人们宜通过饮食调脾、起居护阳、运动疏肝来抵御寒湿邪气,预防季节性疾病。同时,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