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六大自然生态空间正式拥有“户口本”,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取得新突破
近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宣布了一项重要成果:截至目前,河南省内六处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空间已顺利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正式拥有了属于它们的“户口本”。这一举措标志着河南省在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六处自然生态空间分别是史灌河(河南段)、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河(河南段)、沙(颍)河和唐白河。这些区域涵盖了河南省内重要的水域、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介绍,此次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是将大自然看作一个大家庭,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通过摸家底、建档案、明晰产权主体、划清权属界线等一系列工作,这些自然生态空间得以正式“上户口”,拥有了明确的身份和归属。
“户口本”上详细记录了这些自然生态空间的自然状况,包括坐落位置、空间范围、面积、类型、数量、质量等关键信息。同时,还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权属状况,包括所有权主体、所有者职责履行主体、所有者职责代理履行主体以及行使方式等。此外,还关联了登记范围内的不动产权利情况和公共管制信息,确保了登记成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史灌河(河南段)作为全国首批、河南首例拥有“户口本”的水流,其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于2023年完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树立了标杆。随后,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河(河南段)、沙(颍)河、唐白河等五处自然生态空间也相继完成登记,正式拥有了“户口本”。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大全表示,通过给自然资源“上户口”,不仅摸清了自然资产家底,还清晰界定了生态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了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为自然资源有效监管、严格保护和所有者权益行使提供了坚实的产权依据。
展望未来,河南省将继续有序推动包括河南大别山等重点区域在内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推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助力重要生态空间的分类施策、生态保护和有效监管。这将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的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