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引领新篇章:我国以全域整治助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我国将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以此为抓手,助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迈向新台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双赢局面。
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近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推手,旨在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这一举措,将有效解决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出”等关键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国已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设立了1304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累计投入资金高达4488亿元,完成综合整治规模378万亩,实现了新增耕地47万亩,同时减少了建设用地12万亩。这一系列成果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尊重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现状。同时,站稳人民立场,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权益,确保整治工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建立“全方位”权益保障机制,运用好村民议事决策机制,有效防范了少数人说了算、多数人“被代表”的问题,保障了整治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整治工作,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