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订单层层转卖:司机收入缩水,行业乱象亟待整治
近期,网约车行业频频曝出订单层层转卖的乱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报道,部分网约车聚合平台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暗中将乘客的订单转售给其他平台,导致司机到手收入大幅缩水,司机权益受损严重。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深圳一名网约车司机赵强(化名)向媒体反映,他接到的一笔远途拼车订单中,乘客实际支付了84.34元,但他只收到了61.12元,剩下的23.22元去向不明。赵强怀疑,平台将订单转卖给其他平台,后者抽取了高额佣金。类似的情况在业内屡见不鲜,不少司机都表示遭遇过类似经历。
订单转卖不仅损害了司机的利益,还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和司乘纠纷。由于订单在多个平台间流转,各平台层层抽成,导致司机到手收入与乘客实际支付费用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形成了所谓的“阴阳账单”。这种不透明的交易方式不仅让司机难以维权,也让乘客对网约车服务产生信任危机。
据了解,订单转卖现象是随着聚合平台的发展而出现的。聚合平台本身并不拥有车辆和司机,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乘客与驾驶员资源进行匹配,提供出行服务。然而,一些聚合平台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将订单转卖给其他平台,导致佣金比例不断攀升,部分订单甚至超过了50%的抽成比例。
针对这一乱象,业内专家和主管部门纷纷呼吁加强监管。不少专家建议,应对网约车聚合平台加强监管,对平台抽成比例加以规范,制定转单次数和佣金上限,确保网约车司机获得相对合理公平的收入。同时,主管部门也应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订单转卖等违规行为,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例如,浙江宁波市六部门联合约谈全市网约车平台和聚合平台,要求平台禁止转卖订单、违规抽取佣金;广州市召开网约车行业聚合平台工作会议,要求平台依法依规经营,禁止订单转卖,合理设定抽成比例;广西柳州则实行“一车一平台”政策,遏制订单转卖行为。
此外,网约车司机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遇到订单多次转卖、违规抽佣等情况时,要勇于发声、敢于积极维权。同时,也要关注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网约车作为新兴出行方式,为公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然而,行业乱象的频发却给这一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只有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司机和乘客的合法权益,才能让网约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