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参保率下降引关注,国家出台新政力促全民参保
近年来,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和居民医保费用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放弃参保,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国家医保局最新公布的《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相比上一年度减少了2055万人,达到了96294万人。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层面迅速出手,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居民经济压力,提高医保参保率,确保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居民医保参保现状与挑战
城乡居民医保自建立以来,在保障居民健康、减轻医疗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参保人数的持续下降,反映出部分民众对医保制度的疑虑和不满。一方面,医保费用的逐年上涨,给不少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对医保政策了解不足,认为“不生病就白交钱”,导致参保意愿下降。
二、国家新政出台,力促全民参保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医保局于近期发布了《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入手,推动全民参保。
激励机制:鼓励连续参保与零报销
《指导意见》提出,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参保人员,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每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000元。这一措施旨在鼓励居民长期参保,增强医保制度的吸引力。
同时,对于当年基金零报销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次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激励居民积极参保并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约束机制:设置等待期,强化参保意识
为防止居民随意断保,《指导意见》设置了参保后的等待期。自2025年起,除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外,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将设置参保后固定等待期3个月,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1年,再增加1个月的变动等待期。在等待期内,参保人员将无法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以此强化参保意识。
三、政策效果与展望
《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层面在推动全民参保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双重作用,有望缓解居民医保参保率下降的趋势,提高医保制度的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
然而,要真正实现全民参保的目标,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认知度和参保意愿;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应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居民医疗负担。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医保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共同推动医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居民参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全民参保的目标将越来越近。医保制度将更好地发挥保障作用,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