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研团队发现新物种“招龙棱蜥”,命名彰显民族文化与自然和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近日宣布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该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低海拔喀斯特丛林中,成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新的棱蜥物种——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乃至全球的爬行动物多样性,也彰显了云南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据研究团队介绍,招龙棱蜥的发现源于今年在文山州开展的一次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科研人员在这片茂密的丛林中采集到了两尾体型较大的棱蜥样本。经过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线粒体DNA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棱蜥与已知的海南棱蜥和越南北部的巴位棱蜥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在遗传和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足以被认定为一个全新的物种。
新物种的命名充满了文化韵味和科研意义。招龙棱蜥的拉丁文名“vongx”源自当地苗族语言中对“龙”的称呼,这不仅是因为该物种在外观上神似缩小版的“龙”,更是为了纪念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招龙节,以此表达研究团队对当地民族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活方式的崇高敬意。
招龙棱蜥是一种中小型半水栖石龙子,主要栖息于伴有喀斯特地貌的低海拔热带雨林中。其扁平的体型有助于在狭窄的石缝中藏匿,显示出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性。这一新物种的发现,不仅揭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也进一步凸显了云南省南部各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关键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动物分类学》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剀和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凌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而研究员车静则担任了文章的通讯作者。这一发现不仅是科研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也是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在云南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工作,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贡献更多力量。同时,该所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参考:1.科研人员在云南文山发现一蜥蜴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2.云南文山发现一新物种——招龙棱蜥3.科研人员在云南文山发现一蜥蜴新种 命名为“招龙棱蜥”4.云南大理苍山发现一个植物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