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养老金制度解析:业主无需直接出钱,公共账户保障居住安全
近期,关于房屋养老金制度的讨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市场上存在的“房屋养老金是变相的房产税”、“业主需直接出钱”等误解,多位专家进行了澄清和解读。
据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严荣以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尹飞等专家表示,当前研究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制度,其核心在于设立公共账户,使用公共资金来解决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并不会加重业主的负担。业主在当前制度设计下无需直接为公共账户出钱。
房屋养老金制度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即现行的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主要用于房屋共有部分、公用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改造。而公共账户则是后续将加快建立的,用于解决影响公共安全的维修问题,如地震后房屋检测、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等。
公共账户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资金)、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以及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这些资金将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运行。
此外,市场上还存在一种房产抵押型的房屋养老金参与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业主无需直接拿出现金,而是以其持有的房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设立房屋养老金。金融机构会根据房产的评估价值、市场状况、业主年龄及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每月或每年支付给业主的养老金金额。这种方式下,业主在世期间继续享有房产使用权,去世后房产由金融机构处置,以回收已支付的养老金及其利息。
综上所述,房屋养老金制度并非针对“老破小”,也不是变相的房产税。业主在当前制度设计下无需直接为公共账户出钱,而是通过设立公共账户,使用公共资金来解决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居住安全、解决老旧小区改造资金问题以及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广大业主无需担心房屋养老金制度会增加其经济负担,而应积极关注和支持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共同为构建更加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贡献力量。